不同家庭教育的兩個人要相處在一起,是件困難的事情。除了互相體諒之外,更重要的應該是互相了解,否則很多好意都會變成爭執的起點。

前幾天聽大阿姨說起爸媽好像因為帶奶奶(其實該叫外婆)出去吃飯的事而有了小爭執。

奶奶因為年紀大了吃得不多,所以當媽帶她出去吃飯時,她總會擔心自己吃這麼少,還要多花一個人的錢,所以常常都不願意一起出去。

有一回,媽好不容易說服奶奶要一起出門吃晚餐。臨走時爸就跟奶奶說:「出發囉!」奶奶卻突然說:「我還是不要去好了。」

媽一急起來,語氣就有點不好。後來爸跟媽就因為這樣而有了爭執,因為爸覺得奶奶如果不想去,就不要勉強她,也不用對她兇。

但我同意大阿姨所說的,有另一個層面要思考。

奶奶所受的教育和所教給我媽這輩的,是「犧牲自己,成全別人」。以吃東西為例,奶奶就會覺得寧可自己餓了,也不想讓媽多花錢。

而當有人找你出去吃飯時,是不能馬上說好的。如果馬上就說好,會讓別人覺得自己好像很貪吃,別人一叫就跟去。所以一定要推三阻四,讓別人多叫幾次,這樣一方面會顯得自己不貪吃,一方面會確定對方是真的想要帶自己出去吃飯。

所以,當爸跟奶奶說要出發時,她很自然地就說不要去。

但相對的,爸所受的教育不是這樣。在爸家,一向說什麼就是什麼。如果說不要去,那就是不要去。所以當奶奶說不想去,爸很直覺地就認為沒必要再拉奶奶出門。

我覺得兩種方式沒有好壞,只是教育的不同。爸認為媽在勉強奶奶,媽卻會認為爸都不懂奶奶的想法。

爸也許會想為什麼媽不能改成用比較直接的方式,這樣久了奶奶就自然會直接說出自己的想法。但換個角度,如果媽要爸改成用她的方式,他大概也很難改吧?

反之亦然。

其實兩個人都想對奶奶好,只不過方式不同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lex x 複選人生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